2014-08-18 | 来源:全国农技中心 | 作者:不详 | 【字体:大 中 小】 | ![]() |
农技办〔2014〕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种植业、农作物)技术推广、种子管理、植保(植检)、土肥站(总站、中心、局):
当前,“立秋”刚过,各地正值主汛期,是自然灾害、生物灾害多发叠发重发的季节,也是加强秋粮管理、搭好丰产架子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和农业抗旱专题会议、全国秋粮抗灾夺丰收现场会和东北地区抗旱保秋会商视频会议精神,积极参与“强化服务科学抗灾夺取秋粮丰收行动”,全国种植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充分发挥体系、技术和人才优势,深入生产一线,奋战六十天,大力开展以“抗大灾、促田管、夺丰收”为核心的秋粮技术指导服务活动,确保秋粮和全年粮食生产再获好收成。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立足抗灾夺秋粮丰收
7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华南部分地区洪涝成灾,在田作物损失较重;黄淮、西北旱情持续,对秋粮生产极为不利,尤其是东北部分地区旱情严重,对秋粮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另据气象部门监测,今年可能出现中等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夏秋干旱、高温热害、东北早霜、南方寒露风叠加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同时,今年病虫害有加重发生的趋势,迁飞性害虫迁移频次和沉降数量增加,南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偏重至大发生;流行性病害存在高发重发风险,菌源数量充足、侵染速度加快,将加重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流行危害,东北穗颈瘟流行风险高,西南西北马铃薯晚疫病可能偏重流行。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双重发”严重威胁秋粮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当前抗旱救灾和秋粮生产,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抓好抗旱救灾,努力夺取秋粮丰收。全年粮食生产,夏粮打基础,秋粮是关键。秋粮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的70%,事关全年粮食生产目标的实现,对实现农民全年收入预期和稳定全年经济增长预期重义重大。同时,秋粮生产农时偏紧,回旋余地小,一旦错过关键时期,后期难以弥补。当前,距离秋粮收获还有60多天的时间,各地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紧急行动起来,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和抗大灾、抗多灾、抗长灾的思想,切实抓好科学田管和技术减灾,全力抓好指导服务,努力确保秋粮再获丰收。
二、科学田管,防灾减灾,着力搭好丰产架子
当前,秋粮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关口前移的原则,着力抓好田间管理和防灾减灾,重点做好“二促三防”。
(一)促夏管,培育壮苗。加强田间管理,着力培育壮苗,增强抗逆能力,搭好丰产架子。一是促弱转壮。对苗情偏弱、长势不足的田块,增施肥料,肥水并进,促进早发,增加群体,壮秆促穗。二是肥水运筹。中稻和晚稻因苗施好壮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粒肥,拔节期适时控水搁田,保群体稳健生长。玉米结合浇水和降雨,及时施好穗肥。三是化控防倒。中晚稻拔节前及时喷施生长调节剂,抑制基部节间过度伸长,预防后期倒伏。
(二)促秋熟,力保灌浆。立足抢积温、促早熟、保灌浆、增粒重,确保安全齐穗和正常成熟。一是叶面喷肥。水稻、玉米、大豆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迅速补充养分,促进干物质向籽粒运转。二是通风透光。玉米中后期及时消灭田间杂草,遇雨天气及时排水,改善田间条件,增强根系活力,加速灌浆,促进早熟。三是适时收获。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抢打抢收,做到颗粒归仓。合理安排周年生产,及时腾茬,为秋冬种生产打好基础。
(三)防干旱,造墒保苗。突出重点,科学抗旱,在“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墒”上下功夫。一是浇水保苗。合理调配水源,优先保证杂交制种田和良种繁殖田生产用水。因苗浇水,先浇生长至大喇叭口期的玉米,后灌已抽雄散粉或处于拔节前后的玉米。二是节水灌浆。充分利用滴灌、喷灌、微喷、小白龙等节水灌溉设施,减少水分流失,扩大浇灌面积。同时,推广应用抗旱剂、保水剂,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三是划锄保墒。已浇过水或水源紧张的地区,适时划锄中耕,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减少田间水分蒸发。
(四)防秋寒,保温促熟。切实防范南方寒露风、北方早霜等低温冷害,保证籽粒灌浆和正常成熟。一是熏烟防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寒露风、早霜来临前,在地块上风口放烟,提高近地面温度,改变局部环境,降低霜冻危害。二是疏株清叶。玉米站秆扒皮晾晒,割空株,打底叶,促进营养向籽粒转移,加速成熟。水稻浅水灌溉,提高水温,防止贪青晚熟,增产提质。三是延迟收获。一旦发生低温冷害,不要急于收脱,适时延迟收获,适当延长后熟生长时间,促进根茎储存养分向籽粒传送,弥补产量损失。
(五)防病虫,压前控后。重点防范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螟、粘虫和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四虫两病”。一是做好应急防治准备工作。提早制定应急防治预案,做好防治药剂、药械准备。水稻重点防好孕穗期及破口期,玉米重点防好穗期等时期的重大病虫。二是应急防治。以防为主,防控结合,压前控后,重点抓好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防治,一旦达到防治指标,迅速组织防控,降低病虫基数。三是统防统治。依托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机防、飞防作业,提高防治效率,有效遏制秋粮重大病虫害发生危害。
三、深入一线,强化服务,全力夺取秋粮丰收
各地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把“抗大灾、促田管、夺丰收”技术服务作为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深入一线,强化措施,靠前服务,切实抓好关键技术措施落实。
(一)强化监测预报。近期,我中心将会同农业部水稻、玉米、大豆、薯类、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分区开展苗情和灾情调查。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切实加强苗情、墒情、病情、虫情和灾情“五情”监测和信息调度,准确掌握苗情长势、灾情动态和病虫基数,及时发布技术信息。重灾区启动灾情日报制度,确保信息反馈及时、准确、通畅,为领导决策、农民田管提供科学依据。
(二)强化服务指导。7月以来,根据农业部的统一部署,我中心联合粮食作物专家指导组,分别制订发布了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田间管理和抗灾防灾技术意见,同时组织开展高产创建、增产模式攻关和分区域、分作物的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活动。各地要联合各方面专家,制定技术指导方案,细化实化秋粮田管和防灾抗灾技术指导意见,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各地要开展分区分片、包点包户、到人到田的技术服务活动,加强对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指导服务,切实抓好对口联系和专项指导。
(三)强化示范引导。各地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深入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等秋粮作物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和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做好样板,树立典型,展示技术。充分利用行政首长指挥田、专家示范田、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田,做到点面结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抗灾减灾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适时组织现场观摩、田间教学等活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切实提高示范展示效果。
(四)强化宣传报导。各地要广泛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通过开辟专栏、发送短信、印发资料等形式,及时发布技术、病虫、苗情和灾情信息,进一步提高指导服务效率。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集中宣传报道抗大灾、促田管、夺丰收技术信息和工作进展。要突出宣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努力营造科技减灾夺秋粮丰收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协调配合,成立领导小组,狠抓督促检查。强化栽培、种子、植保和土肥等种植业技术推广专业力量的联合协作,分工负责,及时会商情况,提出技术对策。加强与科研教学专家和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联系合作,成立科技服务团、技术小分队,组织开展技术进村入户活动,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全国农技中心
201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