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6 | 来源:省植保植检站 | 作者:植保植检站 | 【字体:大 中 小】 | ![]() |
各市州、县市区植保植检站(局)并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
当前华南、西南早稻区稻飞虱境外虫源迁入峰期早、峰次多、虫量大,我省稻飞虱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田间虫量迅速上升。5月6-7日调查,田间以长翅成虫和若虫为主,各市州百蔸虫量一般为10-190头,加权平均为71头,是去年同期的3.9倍。湘南江华县高达873头;湘中邵阳市虫量比去年同期高20倍,比2010年的同期高5倍,其中邵阳县百蔸虫量达到303头,高丘707头,有卵株率超过90%;湘西怀化市中稻秧田百平方尺有飞虱56-500头,高的辰溪704头,平均243头,而去年同期中稻秧田未见虫,是历年同期的8.8倍。湘北平江县平均百蔸有长翅型成虫高达436头,最高丘块1680头,是常年同期的100倍以上。5月10日调查,各水稻监测点一般百蔸有虫50-260头,安仁、双峰等县百蔸虫量分别达到了600头、320头,道县百蔸有虫1000头以上的田块超过了全县的20%,最高丘超过5000头。全省稻飞虱特大发生的态势明朗,成灾风险增大,且早稻处于返青分蘖期,中稻处于秧田期,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几率大增,给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全程承包服务增加了防治难度。为确保稻飞虱防控工作落到实处,保障防治效果,确保农民和服务组织利益不受损失,现就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白背飞虱在水稻生长前期可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水稻生长后期虫量增大,致防治难度加大,防治不当常常造成严重损失。由于目前部分专业化服务组织对稻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方法未完全掌握,往往造成防治失误,导致严重损失,极易引发群体上访,影响农村社会稳定。鉴于当前早稻稻飞虱的异常严峻态势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大流行的潜在风险,各市、县植保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密切监测稻飞虱发生动态,及时通知专业化服务组织并组织开展防治,保障全省粮食生产安全。
二、加强防控技术指导。各级植保部门要切实做好系统监测,及时与各服务组织共同制定可行的防控技术方案,科学指导专业化服务组织及时开展稻飞虱防控。
三、落实防控技术措施。
一要抓好早稻本田期的飞虱防控。早稻在分蘖期统筹兼顾安排好飞虱和其它害虫的防治,以减少当代白背飞虱带毒成虫的数量。早稻孕穗抽穗期,虫量达到每百丛1000头时,争取一次用药防治过关,努力压低白背飞虱迁移到中稻本田和晚稻秧田的虫口基数。二要抓好中稻秧田期的飞虱防控。经过药剂拌种的,秧苗移栽前一周要施药一次;没有经过拌种的,要施药二次,即秧苗二叶一心喷药1次,第二次在抛栽前3-5天,喷施“送嫁药”,施药时秧田附近杂草必须同时施药。三要抓好晚稻种子拌种处理。积极引导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区在晚稻生产上100%实行防虱处理,在种子催芽露白后选用60%吡虫啉种衣悬浮剂(高巧、优拌)有效成份6g,先与少量清水混匀,再均匀拌干种子3kg(杂交稻)或干种子5Kg(常规稻),凉干4-10小时即可播种。四是合理选用农药,控制成本。大田防治飞虱应选用高效对口单剂,避免使用复配制剂,尤其不要使用噻嗪酮、吡虫啉的低含量复配制剂。如早稻飞虱防治选用高含量的吡虫啉、吡蚜酮、噻嗪酮。中晚稻本田期两次用药的,推荐第一次选用噻嗪酮,成虫量大时,则选用噻虫嗪;第二次选用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第三次应使用吡蚜酮与速效药剂如异丙威、速灭威、敌敌畏等混用,缺水情况下应选用敌敌畏或速灭威拌毒土撒施。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