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9 | 来源:株洲市植保植检站 | 作者:不详 | 【字体:大 中 小】 | ![]() |
【编者按】: 近年来,醴陵市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工作理念,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以充实人员队伍健躯体、夯牢测报防治丰两翼,开展科技创新贮备强头脑,落实公共绿色理念稳两足,强化综合素质能力壮尾翼为主要特征的“飞鸟型”工作新模式,推进了植保工作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该市农业和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三年,醴陵市年均挽回粮食损失12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28.1%,挽回蔬菜、经济作物等损失达2.1亿元,占其总产值35.2%。2011年,该市粮食生产实现了“三个一”,即粮食播种总面积105.8万亩、总产量10.2亿斤、总产值达10亿元。与此同时,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并再次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现将醴陵市的主要措施经验介绍给大家,以供相互学习借鉴,合力推进全省植保工作。
醴陵市“飞鸟型”工作模式作为植保工作的一种新观念和新方法,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强化植保工作根本,坚实队伍建设躯体
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植保队伍,是“飞鸟型”新模式的躯体,也是植保工作赖以成功的根本。在这方面,醴陵市狠抓了三个落实:一是人员落实,走精兵之路。该市现有专职植保人员38人。市植保站8人,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乡镇农技站30人,工龄多在10年以上,实践经验丰富;并在重点区域、示范户等中聘请了10名工作积极负责的农民信息员。二是组织落实,全网络体系。市植保植检站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按不同作物种类、不同栽培方式、不同季别、不同病虫害,设立定案测报观察点26个;各片设置了测报点,重点区域、重点乡镇还设置了病虫害观测哨,形成了“市、片、乡”三级联动网络;按照“以事设岗,以岗定人,以人主事”的要求,对测报、检疫、防治、服务等进行明确分工,确保了信息连贯、体系完整、渠道畅通。三是经费落实,使保障有力。除拨足人头经费和一定工作经费外,政府每年安排资金20万元以上,用于稻水象甲、蝗虫等检疫性、突发性病虫防控;农业局专门拔出5万元给植保站配置了一台“植保植检”专用车,并配备了专职司机;对乡镇植保员,更是“高看一等,厚爱一筹”,每月比其他农技人员额外增加200元补贴。
二、抓住植保工作关键,丰满测报防控双翼
调查测报与综合防治,是植物保护工作核心和双翼。近年来,醴陵市从加强制度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入手,丰满双翼、定位升级,使全市植保工作出现了新景象。在调查测报上,醴陵市强调“精、细、实”,做到“田间取样零距离,调查事项零积压,数据整理零差错”,不走马观花,不敷衍塞责,不侥幸取胜。在田间系统调查的基础上,辅以自动虫情测报灯、性诱剂诱杀、大面积普查等方式,掌握病虫的发生发展动态;在综合防治上,该市强调“稳、准、狠”,立足抗灾夺丰收,坚持防在灾害前面,抢在第一时间,治在关键时点,使防灾减灾措施落到实处。
(一)建立工作出勤制度,强化考核机制。市植保站要求全站植保人员每年出勤不少于300天,2011年,全站同志人平出勤达到311天,人平下田调查和下乡服务时间达到170天,关键时刻发扬了“白加黑”、“5+2”的作风。对于基层植保员,由市站按照工作实绩进行年度考核,每人每年给予500—1700元的奖励,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汇报会议制度,强化问责机制。市植保站要求基层农技站在农作物生长季节,按要求、按规定、按规范进行汇报,一般一周一次,关键时刻每天一次;及时掌握病虫信息、反馈意见,如果调查不实,马虎了事,严格问责。每次病虫害防治决策时,市里及时召开会议,组织“碰头”会,综合全站系统调查、自动虫情测报灯、各基层农技站定点调查和对重点乡镇的普查情况,进行会商,发布病虫预警信息;重要疫情发生前向局领导、甚至市领导汇报,提出建议,制订防控技术方案,落实防控技术手段;同时按要求及时向省、市主管部门汇报。
(三)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强化创新机制。为了改进工作,创新办法,醴陵市号召大家多提意见,提建议,广纳群言,集思广益,拓宽了信息渠道。比如电喇叭宣传、群发短信预警等,就是山区几个植保员2008年上半年首先提出的,醴陵市当年就积极采纳,广泛运用,而且不断扩大宣传范围,干部群众十分欢迎。
(四)建立疫情阻隔制度,强化防范机制。一是按照上级要求,每年进行了1—2次全市性的植物检疫对象普查,累计面积100万亩以上,近几年未发现新的检疫对象。二是搞好产地检疫,特别是在杂交水稻制种上,对本地1.1万亩制种基地开展了地毯式普查,无害化处理种子2.2吨。三是实行市场检疫,以超市、水果集散地、种子经销店等为重点,每年不定期地进行2—3次调查,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侵入。四是加强稻水象甲的防控,每年组织专业化防治队伍对稻水象甲发生公共区域统一进行防控,减缓疫情迅速扩散蔓延速度。
(五)建立承诺书制度,强化服务机制。一是全站年初对局领导承诺,对全年的工作目标、内容和服务思路作出计划,以得到局领导和市政府的支持;二是全站站员向站长作出工作承诺,确保做到“技术硬如钢,服务柔如水”,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学比赶超、“达标定位”、“夺旗争星”等活动,锤炼团队精神。
此外,在防控工作上,醴陵市建立了全方位服务机制,做到了服务“四个到位”:一是信息传递到位。醴陵市印发的《病虫情报》,分公告型、小张型两类。公告型实行乡村全覆盖,每村10-15份,张贴在交通要道和村民聚居地;小张型发布到市、乡两级主要领导及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手中。二是媒体宣传到位。每当重大病虫疫情发生前,醴陵市及时横幅宣传、张贴标语、发放资料,并利用市电视台、《今日醴陵》报等媒体,出动宣传车,进行广播讲座或发出“号外”等,通知大家严阵以待,抗灾减灾。三是短信群发到位。醴陵市对全市368个农业村和8000多个农业组,还有1800多户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负责人等实行短信群发全覆盖,每次重大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及时发布,一年发放50多万条。四是跟踪服务到位。为解决部分农户不懂技术的困扰,醴陵市承诺“一次呼叫,两小时到位,全过程义务服务”,无论何时,无论多远,只要农户一个电话、一声传信,市里及时开动植保植检专用车,上门到田服务,并进行追踪问效。为此,市里为基层农技站配备了13辆摩托、10个电喇叭。2010年晚稻期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大暴发,7-9月份,市植保人员冒酷暑,顶骄阳,连续80多天奔波在山区田间,有时傍晚接到电话,也及时赶到,指导防治,农民群众十分感激。
三、注重植保工作先导,充实科技创新头脑
醴陵市始终注重用先进科技武装头脑,用超前意识引领发展,并努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埋头苦干,有一股韧劲。无论是田间调查、预测预报,还是检疫防治、试验示范,每一项工作,醴陵市都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约法三章”:因工作设计程序,用程序硬化制度,用制度培育机制,然后又用机制推动工作,扎扎实实,不走过场。特别是抗病品种的筛选、新农药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等,更是如此。二是抬头看路,有一股闯劲。在搞好常规工作的同时,醴陵市随时注意其他工作的动态,比如农作物布局变更情况、相关病虫变化趋势、其他地方的工作信息等,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捕捉新信息,拓宽知识面,提高应对水平。三是引颈前瞻,有一股钻劲。为了解并掌握最新的植保科学技术,醴陵市和湖南农大生安院、农科院植保所等科研院所,先正达、杜邦、拜耳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结合省站安排和本站组织的试验示范任务,每年开展新产品、新技术试验示范30项以上,并做到了试验设计科学合理、调查数据准确无误,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合作单位的充分肯定,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四、把握植保工作支点,站稳绿色公共两足
植物保护是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事关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数量和质量安全,抓植保工作,就是抓安全,抓稳定,抓生态,抓民生,就是建设“两型”社会。
一是立稳“公共植保”这一足,醴陵市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纳入公共卫生的范围,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来支持和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发挥各级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优势,努力增加资金投入,切实加强行政推动。同时,按照“政府支持、部门引导、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发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强化服务指导,推进农药统购、统供、统配、统施。近年来,醴陵市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稳定在20万亩,占全市水稻播种总面积22%,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是立稳“绿色植保”这一足。醴陵市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走“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为主导,生物防治闯新路,化学防治为辅助”的路子,认真搞好植物检疫、推广抗病品种、实施健身栽培、推广频振式诱虫灯、诱虫板、保护天敌、稻田养鸭、生物治虫等,使植保工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9年以来,该市在泗汾镇水稻主产区、富里镇等蔬菜生产基地建立了5个绿色防控示范基地,4年累计示范面积达到11.2万亩。开展化学防治时,也坚持开展‘两查两定’,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不打“保险药”和“过头药”,进行无害化综合治理,确保“庄稼生长好,增产增收好,环境保护好”。同时,积极推广药剂拌种技术,今年全市中、晚稻药剂拌种比例达到95%以上,安全高效药剂高巧拌种达18万亩以上,为全省前列。
五、增强植保工作后劲,强健知识更新尾翼
飞鸟的尾巴用来平衡身体、调整速度、改变方向、控制升降。为充分发挥其尾翼的推进作用,不断增强工作后劲,醴陵市将着力点放在三个方面,即自身素质的提升、基层农技员水平的提高和农民技术的培训,做到上层与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取长补短,团结协作。通过自学攻关、讨论交流、参观学习、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轮训等“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全站植保干部的工作水平、业务能力、技术专长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人做到了“技术一口清,操作一手精,工作零误差,防治零投诉”,农作物病虫调查监测种类由前些年以水稻、柑桔、果用瓜等少数几种扩大到现在的水稻、玉米、油菜、红薯、辣椒、茄子、果用瓜、莲藕、百合等11类,主要病虫鼠草害达30多种,有的同志刻苦钻研,认真实践,能识别各种农田杂草150多种。同时,醴陵市通过举办培训班、加强现场技术指导、带班学习等多种方式,使基层农技队伍知识得到更新,提升了工作水平。此外,该市还创办了30所田间学校,联系了1800多户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每年抓住冬闲、春耕、“双抢”三个时间节点,加强农民骨干的技术培训,既传授先端技术,又不忽视常规技能,做到培训直接到户,要领直接到人,监测直接到田,培养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了全市植保水平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