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1 | 来源:永州市植保植检站 | 作者:植保植检站 | 【字体:大 中 小】 | ![]() |
稻飞虱是一种迁飞性主要水稻害虫,同时以白背飞虱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也是我市近两年新发生的一种危险性、病毒性水稻病害。据我市5月上旬各县区植保部门系统调查,我市稻飞虱的发生具有迁入峰期早、峰次多、虫量大,田间虫量较上年同期明显增多等特点。主要表现在:始见期早。以东安县为例,白背飞虱3月16日始见,褐飞虱3月14日始见,始见期较早且与2010年相当。迁入峰多,虫量大。 有两个明显迁入峰4月29日-5月2日、5月3日-6日;灯下成虫虫量更是历年罕见,为去年同期的20-50倍,其中蓝山县5月3日灯下高达10096头。田间虫量较大,5月14日全市田间百蔸虫量加平为652头(去年46头),其中江永2152头、江华1800头、零陵1219头;江华县最高丘为5800头。
当前我市早稻大部分处于返青分蘖期,中稻大部分处于秧田期,均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为害敏感期,如迁入的白背飞虱带毒率达到一定的量,则早、中稻大面积获毒受害的可能性极大。针对我市目前早中稻病虫的严峻形势,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我站积极主动,采取有力措施,严防病虫暴发流行,具体措施如下:
1、及时逐级汇报,争取领导高度重视。5月10日,我站及时将当前病虫发生情况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市政府于5月15日下发了永政办明电[2012]81号《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抓好当前早中稻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监测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县区人民政府、金洞林场、回龙圩农场、市政府有关单位,要认真分析形势,集中全力抓好当前晚稻病虫的防治工作。各县区都转发了紧急通知,并采取了具体措施。
2、强化病虫监测和信息传递。我站把当前重大病虫调查监测汇报作为首要工作,加强与各县区植保站病虫信息传递,严格执行周报制。各县区植保站要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格按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开展系统调整和普查;并于每周一及时汇报各种病虫害发生动态到我站,我站分析、汇总后再及时向省站汇报病虫情。
3、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送《病虫情报》,分类指导农户搞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我站已于5月2日、6日及时发出了《病虫情报》,要求各县植保站要进一步加强病虫监测,及时向市站汇报虫情发生和防治动态,紧急虫情随时上报,确保虫情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防止漏查、漏报、误报,从而掌握对重大病虫监控和防治的主动权。各级农业部门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加强大田普查和定点调查,认真分析病情、虫情,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害信息和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科学指导农民防治。据我站统计,全市每个县区现已发送《病虫情报》7期,全市共计发送量达65200余份,手机信3.8万余条,病虫防治通知单15.2万张。
4、加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工作。鉴于当前病虫形势,我站要求各县区植保站要早行动、早宣传、早防控,争取工作的主动性。从5月上旬起,就要求各县区要抓好该病的普查和监测,广泛宣传防控技术,在发生区要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实施严格的“治虱防矮”防控策略,及时狠治早稻前期本田、中稻秧田飞虱,最大程度减少带毒虫源,切断传播毒径,切实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我站与各县区植保站均出了一期加强“南黑”防控的《病虫情报》,及时指导各地农户切实抓好“南黑”防控工作,以确保我市水稻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