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7 | 来源:益阳市植保植检站 | 作者:南县植保植检站 | 【字体:大 中 小】 | ![]() |
8月18日,南县武圣宫镇学家村十多位村民到武圣宫镇镇政府集体上访,反映农药供应商卖假药,导致一季稻虫害发生严重,造成减产,请求镇政府主持公道,向供药商索赔。南县植保植检站立即派人两次开展调查和走访。调查发现,发生严重的虫害是稻螟蛉,以学家村二组的一季稻田发生为害较为普遍,发生面积约200亩,其中150亩为害较重,为害株率达91%,每亩残虫量6000多条,每亩蛾量620头。稻螟蛉大量啮食稻叶,形成不规则缺刻,严重的仅剩中脉,三片功能叶叶面积减少40—60%,预计,对目前正处乳熟期的一季稻造成减产5%—10%,个别严重的超过10%。分析认为,造成该村稻螟蛉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稻螟蛉虽是我县水稻常发性害虫,但形成明显危害的现象极为少见,一般将其作为次要害虫兼治。该村农户反映6月下旬期间,就发现田间出现较多的二代稻螟蛉幼虫,但该村供药商没有引起重视,认为无须安排防治,又未向当地农技部门报告,导致虫口基数较大,这是该地三代稻螟蛉暴发的主要原因。
二是施药方法不对。稻螟蛉幼虫危害叶片是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步向上取食。而农户施药时,就是一亩田一桶水了事,没有分厢,没有把药液喷到植株中下部,在水稻中后期,尤其是种植密度大的直播田,叶面喷雾难以达到靶标,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缺乏科学用药、合理用药理念。农户和供药商盲目迷信进口药,连续5年一直用“福戈+爱苗”这一配方安排防治,认为用了进口药,包治百害,药前不查虫情,药后不查效果。没有根据虫情结合田间作物生长情况合理用药,而是机械的根据水稻生育期用药,这也是导致稻螟蛉在防治间隙期发生发展并最终暴发的原因。
目前,第三代稻螟蛉已进入羽化始盛期,预计羽化高峰出现在8月23-28日,晚稻田每亩蛾量将达2500头以上,四代稻螟蛉孵化高峰出现在8月底至9月上旬,将对晚稻形成较大威胁,需要及时进行防治,防止其再度爆发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