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期 | |
茶陵县植保植检站 | 2025年08月28日 |
一、发生情况
1、二化螟:二代二化螟世代重叠,导致羽化期拉长,8月份以来,蛾量不断,8月14-27测报灯下蛾量较大,累计诱蛾347只,单灯日诱蛾量平均38.6只,高峰日出现在16日、21日,单灯蛾量分别为55只、66只,其相应的卵孵高峰期发生8月27日、9月1日,低龄幼虫高峰期将发生在8月31-9月4日。28日田间调查,蛾量10-45只/亩不等,幼虫残虫量以2-4龄为主,平均亩有虫量977条,高达4500条。从危害情况看,晚稻田间枯心蔸率平均为0.9%,高达7.5%,枯鞘蔸率3.5%,枯鞘株率0.5%。结合苗情、虫情来看,第三代二化螟将为害水稻较长时间,对防治不利,稍有不慎,会爆发成灾。
2、稻纵卷叶螟:预警系统数据显示,稻纵卷叶螟蛾量偏少,8月13-27日扑灯蛾量持续不断,单灯日虫量平均2只。田间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目前蛾量17头/亩,最高达45头/亩,亩有1—3龄幼虫30条,亩有卵2000-5000粒。随着高温天气结束,危害有可能加重,务必防止卷到剑叶。
3、稻飞虱:预警系统数据显示,8月13-27日扑灯虫量持续不断,单灯日虫量平均24只,高峰日为8月16日、21日、25日,单灯日虫量分别为77只、34只、20只,以褐飞虱为主,约占70%。田间系统调查和普查:晚稻百蔸虫量平均为310头,高达779头,以若虫为主;百株卵量平均195粒,最高589粒。随着北虱南迁,田间成虫、若虫、卵量还会急剧增长,如防控不力,个别田块将会出现“冒穿”现象。
4、稻秆潜蝇:幼虫在晚稻为害较重,破叶率平均为0.3%,高达1%。百株有幼虫3头,高10头,与二化螟结伴发生,不可轻视。
5、纹枯病、南方黑条矮缩病:晚稻观测区8月27日调查,纹枯病病株率为3%,高15%,病蔸率为8%,高26%。南方黑条矮缩病局部发生,但发生程度比去年轻,晚稻田也已零星发生,务必加强预防。
6、稻曲病、稻瘟病:由于菌源广泛存在,优质稻种植面积大,抗性差,穗期如遇降雨,警防发生流行。思聪街道个别中稻田块稻曲病发生很重,晚稻需要重点关注。
二、防治意见
1、防治范围:所有晚稻、迟熟中稻。
2、防治对象:主攻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兼防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南方黑条矮缩病、稻杆潜蝇、稻曲病。
3、防治时间:8月31—9月3日普治一次。二化螟发生严重的田块9月11-13日再补治一次。
4、防治药剂: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每亩用5%阿维菌素200毫升加10%甲维.茚虫威40毫升。稻飞虱、稻秆潜蝇:每亩用11%阿维.三氟苯嘧啶25毫升或20%呋虫胺120毫升或80%烯啶·吡蚜酮20克。纹枯病、稻曲病:每亩用30%苯甲·丙环唑20克或75%肟菌酯.戊唑醇10克。稻瘟病:每亩用50%三环唑50毫升或苯甲.嘧菌酯30毫升。根据需要选用以上药剂,每亩兑水40公斤均匀喷雾。
三、防治要求
药量水量兑足,喷雾均匀,避开高温强日照时段作业,以防作业人员中毒。药后田间保水3天,6小时内遇雨及时补治。飞防组织,严格按照飞防配药规程配药,兑足水量,调整飞防高度、速度,注意风向,避免漂移周边敏感作物引起药害。
公益提示:
1、积极参与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助力化学农药减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2、按照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方法剂量和安全间隔期等使用农药。
3、科学合理轮换用药,延缓病虫害抗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