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8-19 | 来源:全国农技中心 | 作者:不详 | 【字体:大 中 小】 | ![]() |
为进一步提升水稻害虫科学防控技术水平,促进农药减量控害,8月13日,全国农技中心与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作物害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组、中国昆虫学会药剂毒理委员会在湖北省孝感市联合举办水稻杀虫剂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培训班,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贵州大学、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等14家教学、科研单位和南方14个水稻主产省(区、市)植保技术推广机构,以及部分农药企业的专家学者、技术骨干共80多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本次培训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参训人员广泛。既有来自全国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水稻害虫科学防控技术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有来自水稻主产省、地、县植保技术推广人员以及农药企业代表,是一次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培训活动。二是观摩内容丰富。现场展示了作物害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项目组近几年取得的最新成果,观摩了近60种不同作用机理水稻杀虫剂防治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现场,是一次水稻杀虫剂防效的“大比武”,为水稻害虫科学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还展示了有机硅助剂、稻飞虱抗性快速监测试剂盒等新技术试验效果。三是专题报告精彩。培训班邀请了8位专家作了有关水稻重大害虫抗药性发展动态、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的专题讲座,交流了湖北、江苏开展水稻杀虫剂科学安全使用技术示范推广成功做法,介绍了水稻新型杀虫剂双酰胺类、新烟碱类杀虫剂研发动态与使用技术,是我国水稻害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最新进展的全面展示。
在培训班上,专家一致提出,针对当前水稻害虫抗药性发生的严峻形势,必须改变以往的用药模式和习惯,强化对农民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指导。一是注重自然调控原则。由于水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要充分发挥水稻自身的修复作用。二是坚持合理用药原则。一方面要注意按防治指标用药,另一方面要根据农药的作用机理,选择在防治适期施用。三是交替用药原则。按作用机理实施分类用药,上、下代之间或前、后两次用药之间实施不同作用机理杀虫剂的交替、轮换使用。四是限制用药原则。针对高风险药剂,在一个生长期内限制其使用次数。五是暂停用药原则。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在产生高水平抗药性地区,暂时停止使用该药剂,像暂停吡虫啉、噻嗪酮防治褐飞虱等。六是注重生态原则。要认真注意使用选择性农药,禁止使用对稻田天敌毒性大的菊酯类农药,保护农田生态。
通过培训,参训人员收获了水稻害虫科学防控新的理念与观点,掌握了不同类型水稻杀虫剂防效优劣,深化了对开展水稻害虫抗药性系统监测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抗药性治理的主要措施。参训人员纷纷表示,这次培训对改变以往传统的用药模式、做好水稻害虫科学用药防控工作很有帮助,一定要把培训班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加强与水稻害虫抗性监测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西农科院植保所)以及行业项目组的联系,进一步配合做好试虫采集与药剂试验示范筛选和公益性项目工作,全面提升本地区水稻害虫科学防控技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