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湖南大面积推广“蜂—蛙—灯”治虫

2014-10-2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不详 【字体:

大面积示范推广治虫,越来越多的湘米,其绿色品质有了保障。

记者1013日从省水稻研究所获悉,以治虫为核心,该所承担的水稻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14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些水稻主产区,晚稻治虫打农药最多达7次以上,农药成本占到水稻生产总成本的三分之一。省水稻所副所长张玉烛称,过度使用农药,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显而易见。

四年前,省水稻所组织专家团队,由张玉烛领衔,立项研究水稻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经调查发现,我省水稻主要受 “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水稻杀手螟虫(二化螟、三化螟)的危害。防治这几种害虫的用药,占了用药总量的80%

 在南美等地,主要靠天敌治虫。曾经参与乌拉圭援建项目的张玉烛,对此印象颇深。他带领专家团队从筛选培育天敌入手,主攻治虫技术。

刚开始时,捕虫能手赤眼蜂飞得高而远,田间治虫目标性不强;庄稼卫士青蛙,被一些人捕食;频振灯益害虫通杀。围绕这些难题,专家团队培育出飞不远的赤眼蜂,放在哪丘田,就灭了哪丘田的害虫;筛选拇指大小的泽蛙,没人捕食,繁殖力强,消灭稻飞虱。利用田间害虫植食、益虫肉食的习性,发明扇吸式益害虫分离新型诱虫灯,避免了益害虫通杀。这些成果已获4项国家专利。

去年,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优质稻开发,治虫作为核心子项,在长沙县春华、果园的基地示范推广,效果好得出奇。百亩示范片不打农药,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所产稻谷达到绿色食品(AA)级标准。

目前,治虫技术已在全省累计推广140万亩,农民直接节本增效近3亿元。

 

【纠错】 【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