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8 | 来源:农民日报 | 作者:王泽农 | 【字体:大 中 小】 | ![]() |
——记海南省三亚市吉阳镇农技员 吉立斌
在广袤的田野间,在崎岖的山路上,有无数这样忙碌的身影:他们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默默耕耘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丽乡村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就是直接服务“三农”的基层农技员。为弘扬这种一心为农、无私奉献的精神,本报今日起开设《寻找最美农技员》专栏,报道他们的感人事迹和突出贡献。
“阿斌,捉只乳猪回去吃!”养殖户老陈拽住吉立斌的手,吉立斌笑笑,甩甩手上了摩托车,还有好几户农民兄弟在等着他呢!在海南省三亚市吉阳镇,吉立斌走到哪儿都能遇到这样热情的场面。可他往往连杯水都顾不上喝,有时一天他要跑完全镇19个村,哪有时间啊!
——1月16日刚上班,在吉阳镇农业服务中心,常务副镇长林尤回绘声绘色地向记者描述吉立斌的工作场景。吉立斌在一旁不插话,腼腆地笑笑。不到40分钟的时间,吉立斌的电话响起8次,每次他都用当地方言短促地说几句,就放下手机。
“这么忙,什么事啊?”记者问一直不说话的吉立斌。“都是让我下去的,今天事好多。”
林尤回介绍,吉立斌负责全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带领全镇32个村级农技员,每天要到田间抽取35个以上的样品、每周从农贸市场或常年蔬菜基地采集150个样品进行检测,每周向市农业局安监科汇总。从他2009年被聘为镇级农技员后,全镇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零事件。关键的原因是,他是一个农业“全才”,有什么困难大家都要找他。一般晚上8点之前他回不了家。
看到吉立斌坐立不安,记者中断谈话,跟随他走出镇政府。
“吉老师,我信!”
办公楼后,一辆装满化肥的大货车停靠在路旁。前不久,这里遭受海燕台风袭击,目前政府正在给农民发放恢复生产用的化肥。全镇19个村委会都是吉立斌领人统计受灾面积、联系村干部进行发放。刚才记者在办公室采访的工夫,临时替代他的小姑娘乱了手脚。吉立斌来到现场,在一张表格上指点着,嘴里招呼着,半小时不到,几辆农用车就载着本村的化肥离去。
下一站是玫瑰谷种苗基地。
见到基地的许经理,吉立斌急切地抓住他的手:“什么时候放苗?农民好急哟!”原来,当地政府有个扶持项目,农民种植玫瑰可获30%的种苗优惠,农民们早就整好了地,就等着种苗了。但种苗基地没见到政府批文,跟农民还没签供苗合同和鲜切花回收合同。“我去联系。农民耽误不起啊!”说走就走,路上吉立斌就打起了电话。
安罗村的董恩章上午催了吉立斌两次,他种的芒果落果了,急得不行。见到吉立斌,他们就赶紧往芒果园里赶。吉立斌进到园子里,一株株仔细观察,详细讲解注意事项,告诉董恩章,只要注意后期管理,问题不大。董恩章长舒了一口气:“这回心里踏实啦!吉老师种了快20年的芒果,他的话,我信!”
董恩章经营上还有个大头是山鸡养殖,他办了个合作社,5户农民,一年能出栏2万只山鸡,市场价六七十元一只呢!这也是吉立斌之前实验成功过的项目,董恩章合作社的鸡苗都是他帮着从五指山买回来的。
董恩章说:“吉老师不让我称他老师,说太客气,但我是诚心诚意的。有的人虽然懂技术,但不肯教,怕别人超过自己。吉老师可不是那样的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走在路上,我们谈起三亚的旅游热,说到亚龙湾有不少星级宾馆。吉立斌道:“我们海棠湾这边更多呢!这些宾馆里,我们养的山鸡很受欢迎!”
闲谈之中,吉立斌三句话不离本行。他指着路两边的景观树忧心忡忡地说,引进外来生物物种要高度警惕。美洲斑潜叶蝇就是外来苗木带来的,对豆角危害不小,农民称之为“地图虫”。
吉立斌也有被难住的时候。田独村的陈广松种了100多亩苦瓜,叶子皱巴巴的,总也不见长,愁得什么似的。吉立斌反复琢磨,不知究竟。跑到市里向老农技员求教,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这天到老陈这来,就是看看他上次给的点子究竟有没有用。还好,叶子有些舒展了。“最好还是跟种子商联系一下,找出根源来。”吉立斌临走时又嘱咐。
我们来到南丁村的河滩菜地时,村里的农技员陈政权正在检查蔬菜的农药使用情况。见到吉立斌,他快活地叫了起来:“队长来了!你看,他好帅哟!”吉立斌知道这是拿他的“最美农技员”称号打趣,调侃几句就走进鲁国栋的菜田里。老鲁是河南驻马店人,在吉阳种菜已经四年。他笑着说,“自打遇到吉立斌,收入比过去多了三成。人家不但在技术、品种上帮我拿主意,还在政府扶持方面帮我的忙,真是好人哪!”本来,他这片菜地地势低洼,一年有一半时间被淹,收成就减了一半,由于不能常年种菜,还享受不到政府每亩600元的菜农补贴。吉立斌积极反映此事,引起政府关注。现在,老鲁这一片的种菜户不仅能拿到种菜补贴,旁边的河道也有望得到整治,雨季不受淹,可以全年种菜了!
晚上,和吉立斌聊起什么时候最快乐,他说看到老鲁这样灿烂的笑容,就是自己最快乐的时候。
“掺了假,还美吗?”
吉立斌是吉阳镇土生土长的黎族孩子,小时候农村苦得很,有些人家连白米饭都吃不上。在家里排行老大的吉立斌,从小就有股韧劲,想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
就是这个念头使得他在通什农校农学专业毕业的时候,放弃了统一分配的最后一班车,执意回到家乡罗蓬村。当时种植反季节蔬菜刚显苗头,吉立斌考察之后,就在自家承包地种了三亩苦瓜,开始了创业。老天似乎格外垂恩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第一年他的苦瓜亩产到了7000斤,市场价每斤卖到两块多。要知道,那是1996年啊!这个数字还是很可观的。
一下子吉立斌信心“爆棚”了:咱有知识,就是不一样!他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一场打击让他茫然了。第二年他倾尽所有种了30亩辣椒,却遇到无情的市场萧条:地头收购价一毛一斤。怎么会这样?吉立斌不相信收购商的话,搭送菜车辗转到了湖南长沙的批发市场。结果,正是他不愿相信的那样,当年辣椒不值钱。市场就是这样,忽高忽低,难以把握。“当时买老鼠药的钱都没了!”看到记者惊诧,吉立斌笑道:“别想岔了!老鼠啃辣椒,都糟蹋了。鼠药两块钱一包,辣椒才一毛钱一斤,不划算啊!”
吉立斌认识到,正像投资不能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一样,搞农业也不能品种单一。在坚持冬季瓜菜生产的同时,他还种了芒果,栽了槟榔,养了海南著名的东山羊,自己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舀给别人一瓢水,自己得先有一缸水啊!
他尝试养殖普通肉鸡,效益不好;再引进文昌鸡苗,市场竞争激烈;最后换成五指山野山鸡,终获成功,并且还摸索出窍门来,存活率从普通的70%提高到90%以上。这也是他后来推荐给董恩章等人的原因。
从回村第二年,吉立斌就被聘为村级农技员,热心服务乡亲的他名声渐响,后来又被聘为镇级农技员,愈发忙得不可开交。“有时每天要接打上百个电话,骑摩托跑四五十公里。”跟记者聊熟了,吉立斌才透露点自己的劳累。“不过,我总觉得那些村级农技员兄弟,才真得辛苦!”他紧接着补充。
今年刚满40岁的吉立斌很喜欢琢磨《易经》,阴阳说让他明白了辩证的道理,教给别人了,自己落后了,正好是学习的动力,帮助别人了,自己快乐了,才是一个心底透明的人。在全国“最美农技员”网络投票过程中,他接到好多“网络推手”的电话:“阿斌啊!你的票数优势不明显,要不要我帮你推一下?”吉立斌只回过一次短信:“我参评的是最美,要是掺假,还美吗?”
记者从北京的雾霾天气中走出来,看三亚,哪儿都是那么透明。吉立斌的心境,似乎也跟这里的空气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