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农民院士”朱有勇扎根土地 钻研“绿色植保”技术让食品更生态

2013-05-27 来源:云南网 作者:王海龙 【字体:

 

点击进入下一页

随着农业种植中使用的农药、化肥越来越多,舌尖上的安全也就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而如何既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食品的污染,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还能达到增产的效果成了绿色植保领域专家研究的方向。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及其团队历时27年,研究并推广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创造出减少农药使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农业技术奇迹

朱有勇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成长于土地、收获于土地的农民。2011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而他也成为了云南省农业系统第一位院士。因朱有勇大部分时间都呆在田间地头,用前沿的农业科技助农民增产、增收,解决实际问题,而被称为农民院士

作物多样性成控制病虫害新途径

作物品种大面积单一化种植极易造成病虫害爆发流行。而植物病虫害防治也成为世界性难题:农药用量大幅度增加,对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危机。世界各国从育种等角度提出解决难题的途径,但因技术难度过大而局限了推广使用。而朱有勇研究团队从栽培角度探索了利用作物多样性解决这一难题的新途径,明确了其效应与作物种类、株高株型、栽培方式、种植时间等因素相关。

1986年开始,朱有勇开始着手研究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并试图揭示利用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机理,并构建技术体系。历经近30年的风风雨雨,朱有勇和他的研究团队终于有了收获。他们的研究不仅回答了作物多样性能否控制病虫害首个关键问题,还通过田间试验及千万亩放大验证,证明的确可以通过不使用农药,控制病虫害,而能还能达到粮食增产。

朱有勇院士带头主持研究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项目获2012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揭示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机理

我们不仅要研究作物多样性能否防治病虫害,还要揭示作物多样性防止病虫害的机理。朱有勇说,项目组经过反复试验,探明了作物多样性对病虫害的稀释和阻隔作用、混淆作用等机理。朱有勇说,研究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机理首先要明确不同作物有不同病虫害,但不同病害之间是否相互侵染,然后才能对作物进行科学布局,合理间作,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朱有勇举例说,玉米和马铃薯之间的病虫害是不同的,而且病虫害之间不相互传染。如果将玉米和马铃薯进行间作,不仅两种作物的病虫害发病几率降低,而且高杆作物能帮助矮杆作物阻挡病虫害的传播。此外,调整轮作还能有效杜绝今年土壤中的病虫害明年再次发生。今年种植玉米的土地明年种植马铃薯,这就使今年深埋在土壤里的病虫害明年无法找到寄主。朱有勇举例说到。

此外,朱有勇的项目组还探明了作物多样性促进土壤有机磷和无机磷的作用及对豆科的固氮作用,并明确了矮杆作物错峰种植使病虫害发生高峰避开降雨高峰的作用。此外,项目组还运用天敌法混种法等防治作物病虫害。

“把地拉宽、把天拉长”助民增收

对农民出身的朱有勇来说,做科研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效益。为了让农民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我们种植样板田,到田间地头去推广技术。朱有勇说,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被形象地称为把地拉宽、把天拉长

通过高矮杆作物间作,使原本的平面变成曲面,作物在利用光照、水分方面都得到了加强。作物多样性种植,好比一张白纸被折成了扇面,透光率、风速显著提高。我们让原本的一亩地发挥一亩三分地的效益!朱有勇形象地解释把地拉宽。而朱有勇的团队正通过适当改变播种日期,实现把天拉长。朱有勇说,以滇东北地区为例,因为霜期较长,种植两季作物时间不够,而种植一季作物又浪费了土地资源。于是他们充分利用作物多样性适当提前播种一季,这样就实现了一熟变两熟

而朱有勇的作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技术也在丰收的农民那里得到了很好的检验。朱有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对384个种植示范点的统计,较之传统防虫方法,使用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人力成本增加17%、种子成本增加12%。而相对于人力、种子成本的增加,带来的却是农药使用减少59%、化肥减少8%、作物增产29%、农民增收25%。而在滇东北的昭通地区,使用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取得的效益则更为客观,部分地区在完全不用农药的情况下,可实现粮食增产40%

据统计,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可降低病虫害17.4%-62.5%,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同。项目2010年应用推广超4000万亩。目前累计大面积推广1.79亿亩,农民增产粮食135.6亿千克,增收节支总额219.3亿元。

谈及未来,朱有勇说,自己的舞台仍是土地,希望接下来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搞研究,并将新技术尽快带到农村的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而据记者了解,由朱有勇及其团队正在研究的马铃薯冬季栽培技术、三七工厂化育苗技术等项目已取得成果和一定进展。云南有着丰富的作物多样性,应该主打绿色、生态的高原农业牌,而有作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技术的支持,云南的农产品有理由更加安全!朱有勇信心满满地说。

 

【纠错】 【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