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2012年中国农药大宗产品市场盘点

2013-02-01 来源:世界农化网 作者:不详 【字体:

随着2012年,我国农药行业走出连续3个小年之后,缓慢进入上升通道,以草甘膦为代表的大宗品种,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一路上扬,带动企业扭亏为盈,销量亦是喜人。当然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存在,许多非法小企业僵而不死,行业上升的基础还不牢固。

中国农药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水平主要体现在这些具体的产品上,如国际上的各大公司也正是因为有几个支柱型的产品支撑了他们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的农药企业可以生产将近600个有效成分,国际上没有一家大公司可以做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如草甘膦、百草枯、2,4-D、吡虫啉、阿维菌素、乙酰甲胺磷、毒死蜱、百菌清、多菌灵等具有很强的优势,如果能有效地将其维护好,则对提升整个行业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阿维菌素雾里看花

阿维菌素是一种新型抗生素类杀虫、杀螨、杀线虫剂,它具有十六元环内酯结构,由日本北里大学大村智等和美国默克公司于1976年开发,并于1985年商品化。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从广东揭阳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7051菌株,后经鉴定证明该菌株与S. avermitilis Ma-8460相似,与avermectin的化学结构相同。1993年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新技术开发总公司立项研究并生产阿维菌素。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也是唯一的阿维菌素生产国和出口国。201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3.35亿美元,同比增长6.3%

阿维菌素在2004年和2006年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后,国内很多地区和公司都蜂拥而至开发、生产和扩产。2009年底已达到20余家,原药生产能力剧增。到201013家企业的产能在4,500吨左右,而实际的市场需求一直稳定维持在2,5003,000吨之间,因而产能也是严重过剩,销售价格迅速下滑,整个阿维菌素生产行业亏损,造成很多企业减产和停产。近两年经过市场协调,目前实际生产的企业已不多,只有56家,与当初相比减少了一半,产量也下降了1,000多吨,从而使得阿维菌素的价格经过去年的低谷后逐渐回升,并趋于合理。今年,企业还通过多种手段对一些阿维菌素及其下游产品甲氨基阿维菌素等的非法生产企业进行了联合打假,其中包括中央台对非法企业进行了曝光、非法企业法人被捕等,声势很大,保证了今年用药旺季阿维菌素价格的回升。不过,这种回升是暂时的,一方面阿维菌素市场需求一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其他企业会立刻上马。

2012年阿维菌素除了之前的抗性不断增加的问题之外,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即阿维菌素油膏问题,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和农业部种植业司联合下文,要求禁止油膏在乳油中的使用,这个问题比较突然,让阿维菌素企业措手不及。阿维菌素使用16年来,无论是用油膏还是原药生产制剂产品,都是安全的。今年国家的查处对行业的影响很大,目前企业要对油膏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同时要进行技术改进,减少油膏的产生量,降低或替代油膏中的溶剂如甲苯的用量;下一步要提取油膏中的有益成分。

20126月以来,占全国95%以上产能的14家阿维菌素原药生产企业代表,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的组织下奔波于国家相关部门,并分别递交了阿维菌素油膏报告,希望能够对阿维菌素油膏禁用给予一定的延缓期,以便通过技术研究攻关和科学验证评价,解决阿维菌素油膏的历史遗留问题。

 

吡虫啉企稳回升

吡虫啉是德国拜耳公司和日本株式会社共同开发并实现产业化的一个新烟碱类高活性杀虫剂,因其高效、低毒、广谱、对环境友好、持效期长等特性,一经推出,便获得极大成功,迅速占领市场,近几年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杀虫剂品种之一。其专利到期后国内从1992年开始研发生产,几乎与拜耳公司同步推向市场。吡虫啉2011年是全球销售额第二大的杀虫剂,年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达到10.2亿美元,同比增长4.1%

目前国内吡虫啉登记企业有55家,其中,三证齐全的有33家,生产的有19家,三证齐全的企业生产能力约为3.2万吨,生产的19家企业产能约为2.2万吨,其中有45家三证不是很齐全。吡虫啉全世界的需求量为1.82.0万吨,拜耳公司产量最大,为5,0006,000吨,国内产量为1.21.4万吨,其中2/3用于出口,国内需求4,000吨左右,因此,吡虫啉的产能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吡虫啉原药2012年总体情况较2011年回暖,产、销等各项数据均比去年同期上扬。特别是价格从年初一直上扬,从年初的12.7万元/吨,上涨至最高达到15.5万元左右,目前稳定在15万元左右。吡虫啉价格上扬对原药企业业绩增长也有一定拉动作用。

吡虫啉行情上涨的原因:

1、市场炒作;

2、市场需求量增加,特别是种衣剂方面,市场需求约为3000吨;再有就是巴西今年停用了甲胺磷,对新型杀虫剂市场有拉动作用,预计2013年国内外新增需求约为3000吨;

3、因环保因素,企业搬迁,搬迁停产期间对其他企业而言让出一定市场份额;

4、国外公司补充库存,造成供应紧张;

5、吡虫啉从2009年连续三年亏损,2012年涨价是正常的价格回归。

制约吡虫啉的主要因素是环保和抗性问题。为了延长吡虫啉使用寿命,这两年生产企业在清洁生产和改进工艺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收率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清洁工艺上,开发了固光工艺,还对设备作了一些改进。

提到对吡虫啉的前景预测,山东中农联合的总经理许辉先生表示吡虫啉面临的压力非常大,第一个压力还是环保压力,特别是执行新的杂环类环保规定后对吡虫啉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第二个压力是同类产品的竞争,烟碱类产品吡虫啉和噻虫嗪是两个亲姊妹,先正达噻虫嗪产品的年销售在89亿欧元,而明年专利将到期,国际竞争力大,会对吡虫啉产品有影响。再一个压力是国内烯啶虫胺、噻虫啉的崛起会对吡虫啉市场造成影响。三是吡虫啉替代产品烟碱类产品开发非常迅速,比如拜耳的螺虫乙酯和道化学的新化合物。四是环保因素。今年新烟碱类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对蜜蜂的高毒问题,法国已经停用了噻虫嗪,巴西在重新评估噻虫嗪、吡虫啉等,这是一个未知数,也确实影响吡虫啉的发展。总而言之,吡虫啉的发展是供需平衡,发展方向是推进吡虫啉种衣剂产品、精准施药减少对蜜蜂的影响,另外是环保剂型方面可能有些新发展,因为国内近几年的增长是在防治新作物上有新方向,如在家庭卫生、防治白蚁方面可能有更好的市场。

 

毒死蜱前景看好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唯一许可的有机磷杀虫剂品种,毒死蜱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三重作用,具有杀虫谱广、安全、环保、低公害等特点。自陶氏益农公司1965年在美国开发上市,近50年来久盛不衰,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销量第一、销售额排前列的杀虫剂品种,在多个国家登记并大面积使用。201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5.5亿美元,同比增长13.4%。毒死蜱不仅具有非常广泛的农业用途,还可用于卫生领域,防治白蚁、家庭卫生害虫等。替代三氯乙酰氯法四氯吡啶法是我国开发的安全环保、低碳清洁、连续化生产先进工艺,预计未来三年内,我国90%以上的产能将采用此工艺路线。

近几年,全球毒死蜱的年均需求量大幅增长,未来仍将以10%的增长率增长,至2015年,全球毒死蜱的市场需求量有望突破20万吨,届时,我国的产能和产量预计分别达到20万吨和17万吨,约占全球产能和产量的85%以上。而目前,国外毒死蜱的生产能力约为5万吨,主要集中在陶氏益农、马克西姆-阿甘和印度的格达和米苏等公司。

毒死蜱价格经过一个十年的增长期后,价格在近两年,尤其是今年来价格起伏比较大,年初毒死蜱原药价格也随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水涨船高,但较其他杀虫剂产品来说毒死蜱涨幅不大,最高峰涨到4.3万~4.4万元。但价格于5月开始下滑,10月份价格下滑到2012年的最低点,出厂价仅为3.64万元/吨,同比下降1.89%

价格的大幅波动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国内农药行业面临最大的环保问题,环保压力导致上游原材料工厂开车不足,供应紧张。比如乙基氯化物,原有的工厂或是停产或是开车不足,价格一路飙升,也影响了毒死蜱价格上涨,但产品却只赚吆喝不挣钱,再有就是原料三氯吡啶醇钠也同样价格飙升。第二是高毒农药产品的禁用使毒死蜱这样的替代产品逐渐凸显出来,用途不断拓宽,特别是山东地区使用的微胶囊制剂防治地下害虫产品逐年攀升,导致需求量上升。第三是现有三氯乙酰氯法工艺路线存在高污染、高风险,导致这条工艺路线的装置产能放大的可能性受到了一定限制,同时受环保压力影响,毒死蜱厂家满负荷生产比较困难。据统计,目前国内毒死蜱产能应该在8.5万吨左右。

480g/L乳油是毒死蜱最早的制剂。从2012年的价格走势来看,价格最高点为今年2月,价格为3.56万元/吨,最低点为201210月,价格跌至3.16万元/吨。受上游原药影响,制剂价格起伏同样不小。

 

三嗪类除草剂平稳运行

三嗪类产品作为除草剂中的一个大类,同样也历史悠久,主要品种包括莠去津、莠灭津、特丁津、特丁净、西玛津、西草净和扑草净。第一个三嗪类产品西玛津于1955年被发现,1957年莠去津被发现。而莠去津正是该类除草剂中的最大产品,驰骋市场55年之久。目前全球的年销售量达到8万~10万吨。其中国外主要厂家有先正达、马克西姆阿甘和爱利思达。国内主要企业包括山东潍坊润丰化工有限公司、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中山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国内的产量达到6万吨,其中这三家主要企业的产量占到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就产能而言,潍坊润丰2万吨,滨农2万吨,中山化工5万吨,三家企业的总产能达到9万吨,完全能够满足全球的需求量。然而,还有企业新建了年产2万吨的装置投产,产能过剩显现。2011年,莠去津全球销售额达到3.7亿美元,与2010年持平。今年1-10月份,国内莠去津的累计产量达到56553.84吨,累计销售55730.87吨,价格稳定在2.2万左右。

 三嗪类除草剂发展一直相对稳定,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1)环保型制剂WDG会成为主流。目前水分散粒剂的成本已接近可湿性粉剂,且所用助剂也已实现国产化,所以未来水分散粒剂将逐步取代可湿性粉剂。不过,山东润丰的孙国庆提醒大家要对出口目的国的水质进行考察,因为有些国家的水质情况不好,按照国内的指标配制后,到了目标国各项指标可能不达标。2)该类产品目前的需求量相对稳定,随着南美等国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近几年在转基因作物上抗草甘膦杂草的出现促使三嗪类除草剂的用量回升。另外,三嗪类除草剂还可与其他产品,如酰胺类除草剂、肥料等混配使用,从而增加了该类除草剂的用量。3)开发三嗪类除草剂的新用途,比如非作物类的,林区、牧区甚至矿区有些应用,另外在灭藻、苔藓类等跨行业的应用,还有比如涂料方面等。4)废水处理将是今后企业的工作重点。

 

乙草胺过剩严重  

酰胺类除草剂在除草剂系列中位列第三,仅次于氨基酸类和磺酰脲类除草剂。而乙草胺是酰胺类除草剂的主要代表产品,是其中活性较高的一种。乙草胺非常广谱,主要用于花生、大豆、玉米和棉花等旱田作物,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效果突出,且价格低廉,因而成本低,性价比高。作为成熟的旱田除草剂,自1989年在中国诞生以来,年产量加速递增,在1998年就成为万吨级产品。经过数年推广它已成为中国除草剂市场的支柱产品,每年4-7月和9-10月都是乙草胺的用药旺季。乙草胺自孟山都公司创制、开发市场至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史,为化学除草的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2011年,乙草胺全球销售额达到5.3亿美元,同比增长8.2%。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10月份累计产量45518.18吨(折百量),累计销售49463.59吨,价格稳定在2.2万元左右。

国内乙草胺原药经过2011年的低谷之后,2012年春季行情转好,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的数据统计,大连瑞泽、江苏常隆、山东侨昌和山东滨农等企业均有不错的产量,但是从企业反映看,行情不容乐观。

目前乙草胺行业有二个特点:一是产能过剩,近两年原药企业仍在不断增加。至今年5月,乙草胺原药登记企业32家,单剂和复配制剂登记企业超过600家。从产能上来看,江苏常隆、山东滨农、南通江山、山东中石药业、杭州庆丰等11家主要生产企业产能14.6万吨,产量在5万吨左右,其中一半用来出口,产能过剩,价格也在1.92.2万元徘徊。国外乙草胺的生产企业主要为美国孟山都公司,产能约为2万吨,我国进口乙草胺制剂折百量60007000吨,与出口量基本持平。近期,欧盟已经对乙草胺提出禁用时间表,其他国家也会跟进,因此未来出口预期不容乐观。

二是乙草胺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甲叉法和醚法(氯乙酰氯原料),甲叉法生产的产品质量相对稳定,不产生氯甲基醚化物等致癌物,废水量少,仅为醚法1/4,符合FAO的标准,2010年工信部已明确将甲叉法酰胺类除草剂生产技术列入农药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2008年,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美国孟山都公司的全套甲叉法生产工艺,目前已建成8,000/年的生产装置,201111月正式开车,效果良好;20096月,上虞颖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建成了年产2万吨的甲叉法生产装置;杭州庆丰和中石药业也有部分装置采用甲叉法生产。

乙草胺属于常规除草剂品种,生产和使用还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主要的剂型有乳油和可湿性粉剂,其中乳油污染相对严重;由于其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大打价格战,目前该产品几乎无利润。

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勇认为,乙草胺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乙草胺企业首先应该做好自律;其次要持续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再次是通过多种渠道把市场做上去,包括出口市场和一些易货贸易,以及很多产品的总和等套餐式的服务;第四是乙草胺和多种产品的搭配,如乙氧氟草醚、草酮,还有一些三嗪类、烟碱类的产品,或者做一些水乳剂;第五是寻找强有力的替代产品,他认为异丙甲草胺和精异丙甲草胺是比较好的替代产品,并且异丙甲草胺的成本和售价都非常接近乙草胺了,只比乙草胺贵3000元左右,所以未来异丙甲草胺还是很有潜力的。山东滨农的异丙甲草胺年产8000吨,出口和内销量在5000吨,并且国内市场也在呈上升趋势,所以异丙甲草胺和精异丙甲草胺应该是酰胺类除草剂产品的发展方向。

 

乙酰甲胺磷蓄势待发

乙酰甲胺磷作为一种高效、广谱、低毒的长效杀虫剂,由雪佛龙有限公司在1971年开发上市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由于我国甲胺磷的退市,2006年至2011年,乙酰甲胺磷在经历了快速的发展。2011年的生产能力较2006年增长了90%以上。期间,不少企业纷纷涉足该产品:2007年在国内新登记企业仅为1家,2008年新登记企业41家,2009年新登记企业19家,2010年新登记企业14家,2011年新登记企业25家,2012年第一季度新登记企业为6家。目前,登记企业一共112家。截至20118月,国内乙酰甲胺磷的产能已超过3万吨。2011年的产量约为2.5万吨,其中60%以上用于出口。201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2.85亿美元,同比增长7.5%。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20121-10月份累计产量达到19064.49吨,销量为11020.28吨。

目前乙酰甲胺磷的生产工艺已逐渐成熟,质量大幅度提高。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乙酰甲胺磷含量只能达到88%,最高达到90%,但国外却要求98%以上的产品。90年代美国停产乙酰甲胺磷后,想到中国或印度来采购,最后因为我国产品质量不达标而旁落印度;而现在我国技术上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乙酰甲胺磷含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99%。虽然各生产企业仍存在技术水平上的差异,但总体已与国际接轨,所以近两年乙酰甲胺磷的出口量大增,而国外现在基本已停止生产该产品,都从中国采购。根据海关统计,1-10月份累计出口乙酰甲胺磷11994吨,同比增长40.9%,出口金额6168万美元,同比增长47.2%

乙酰甲胺磷的制剂分解问题一直困绕着行业的发展。原来国内的销售以30%乳油为主,约占80%以上,可溶粉剂和可溶粒剂的销量都很小。但因为使用结晶的母液做的,乙酰甲胺磷乳油的稳定性非常差,分解率很高,尽早开发、推广和使用高含量的,如75%的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4-D 喜忧参半  

2,4-D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的选择性激素类高效有机除草剂。1941年被发现后,于上世纪40年代在美国开始生产,中国在50年代后期开始生产。2,4-D目前是一个热点产品,全球销售额位列草甘膦和百草枯之后。国外企业主要有陶氏益农、纽发姆和印度的Atul等几家公司,产能均在万吨以上。国内也有多家企业生产,包括常州永泰丰化工有限公司、山东潍坊润丰化工有限公司等。2,4-D近几年的发展总体平稳向上,生产工艺和装置不断提升。国内产能达到4.8万吨,需求量为8,000吨左右;国外产能超过3万吨;全球总需求量约为5万吨,产能过剩明显。2011年我国2,4-D产量约4万吨,销售额合计8.96亿元。20112,4-D全球销售额达到5.8亿美元,位列除草剂第三位,较2010年同比增长30.3%。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20121-10月份我国2,4-D累计产量达到26716.28吨(折百量),累计销售27732.28吨,产销平衡,价格上下波动不大。随着今年4家新获得登记以及多家在产企业扩大产能,2,4-D市场竞争势必更加激烈。

2,4-D产品行情不断趋热,主要原因包括:

一、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小麦等大宗作物上用量增长;

二、随着抗2,4-D转基因作物的即将商品化,对2,4-D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三、有些杂草已对草甘膦产生了抗药性,而2,4-D可以替代防除;

四、国外公司逐渐减少产量,到我国来采购,从而引起了国内2,4-D供应紧张。

2,4-D也面临环保、打假等诸多问题。2,4-D市场行情一路走高,但价格没有上涨,关键原因是2,4-D生产了将近70年来,地下非法工厂太多。虽然合法企业组织力量去打假,但效果不明显。而且一些地下工厂还通过出口公司,开具出口证明,将产品出口到国外,进而使得非法生产得以生存。2,4-D的废水、废气问题严重,如果操作不当,还会产生二英,企业环保投入很大。而非法生产企业不进行三废处理,所以成本低,进而以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销售,还保持有利润空间。从而严重破坏了2,4-D行业秩序。 

如何才能使2,4-D不重蹈草甘膦的覆辙?前中国化工集团农化总公司总经济师郑先海先生提出4点建议:第一,解决废水和气味问题,如果几家企业能在今年底解决2,4-D的废水和废气问题,那么他们也将推动2,4-D的环保核查,从而阻止非法企业生产。第二,坚持打假。第三,控制产能扩张。第四,通过控制出口来对非法生产进行威慑。

 

戊唑醇重新启程   

戊唑醇是是由德国拜耳公司1986年开发的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三大功能,杀菌谱广、持效期长,多年来使用量稳居三唑类首位。它不仅具有杀菌效果,还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等作用;使用方面,它既可叶面应用,也可种子处理。戊唑醇产品市场强劲,已成为防治小麦莠病、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的替代品种,在未来数年仍将占有三唑类杀菌剂最大的市场份额。但受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挑战,销售额有所下滑。

目前,戊唑醇原药全球产能约2万吨。2005年戊唑醇全球销售额达到峰值,为5.05亿美元。201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4.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拜耳是戊唑醇在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商及销售商,拥有4,000/年的装置能力,另外,马克西姆-阿甘和印度也有少量生产,其他生产都来自中国。我国已是戊唑醇最大的生产国,主要企业包括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江苏七洲绿色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剑牌农药化工有限公司和江苏丰等农药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

2011年我国戊唑醇产能为1.4万吨,产量达到0.8万吨,其中80%的产量用于出口,出口市场主要在欧洲、北美、南美和亚太地区,主要用于大豆、小麦、水稻、蔬菜和水果。虽然这个产品进入中国多年,但是国内销售不是非常理想,近年来价格直线下降,因此国内使用量每年有15%的上升。2003年,戊唑醇的原药价格达到150万元/吨,而20127月直线降到7.1万元/吨,每年四季度其中间体醛和异戊烯的价格波动比较大,所以这一价格还会有一定的上升。

戊唑醇目前遇到的问题是,尽管该产品合成步骤只有四步,但是三废处理还是有难度的,因为用到硫脲所以有废气问题,还有盐的问题。目前江苏七洲绿色化工正在上一次性三废处理装置,目前已投入6000万,将于2013年三月竣工,到时会对国内相关企业优先开放。

 

多菌灵市场骤冷

多菌灵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内吸性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它适配性强,价格低廉,为全球农业服务近40年,并以防霉剂的身份涉足造纸、纺织、皮革、橡胶等非农用领域。多菌灵是一个半知识产权的产品,1970年沈阳化工研究院在合成苯菌灵中间体时筛选出多菌灵,该产品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显著效果而名声大震。目前多菌灵的全球需求量在3万吨左右。该产品在20072011年运行较好,主要生产企业包括安徽广信(2万吨)、蓝丰生化(1.5万吨产能)、新安宁夏三喜(0.8万吨)3家,其中2008年市场行情达到顶峰。2011年,三家企业的产能达到4.3万吨,产量为3.9万吨,销量为3.7万吨,其中出口2.6万吨,达产率高达91%,产销基本平衡,出口所占份额为70% 201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2.0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5.3%

多菌灵行业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多菌灵主要是中国生产,因而很多跨国公司开始多方寻找多菌灵的弊端,加上企业也没有去做更多更细致的工作,比如如何证明多菌灵低毒、无害,多菌灵残留问题成了壁垒;其次,多菌灵使用了很多年,抗性较强;第三,多菌灵在生产过程中,三废非常大且处理困难;第四方面就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 随着蓝丰生化扩能至2万吨、以及扬农宁夏瑞泰(1万吨)和连云港金囤的进入,目前,多菌灵的产能约为6万吨,一年间,产能放大了1.7万吨,而目前多菌灵的全球需求量约为3万吨,产能过剩已成无奈的现实。

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10月份累计产量也达到35760.59吨(折百量),累计销售33953.53 吨,10月底企业库存已达4452.45吨。

多菌灵的主要进口国包括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国,然而今年巴西和印度因干旱减少了多菌灵的进口,尤其是巴西出口到美国的橙汁被检测到多菌灵残留超标事件,虽然巴西政府没有限制多菌灵的使用,但是巴西种植者已暂停多菌灵在柑橘上的应用,巴西对多菌灵的采购量由2011年的1.3万吨减半至2012年的6,000吨左右,这一事件也导致我国多菌灵原药今年上半年出厂价格一路走低。   

然而行业对多菌灵的前景仍然看好。因为它具有价格便宜、与许多产品能够匹配等优势。企业希望通过积极的试验和沟通,尽早解决多菌灵的残留问题,从而让该产品重新回到巴西的柑橘市场;而且国外市场多菌灵库存几尽,所以他们对2013年的市场充满信心。 

 

百菌清走出低迷  

1962年,美国大祥公司(Diamond Shamrock Co.)发现了百菌清,并于20世纪70年代先后建立了两套3,000t/a的生产装置,所以百菌清也是一个拥有50年历史老产品。目前,美国、日本、意大利和韩国等均有百菌清生产,国外生产企业包括先正达、意大利的Vischim公司和日本的SDS生物技术公司等。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云南省化工研究所开始研究百菌清,1984年原化学工业部主持并通过了技术鉴定和基础设计的审查,并于1989年建立了100/年百菌清(96%)生产中试装置,从此开始了百菌清在国内的生产。

百菌清是一个保护性的杀菌剂,不像其它治疗性杀菌剂那样容易产生抗药性,它的市场相对比较稳定,不会有大的波动。2011年,百菌清全球销售额同比增长8.8%,达到3.1亿美元,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法国和巴西等4个高端市场,这4个市场占整个市场50%以上的份额。百菌清主要用于经济类作物,如蔬菜、水果、马铃薯等,其次用于大宗作物,如谷物和水稻等;工业上也用作涂料、电器、皮革、纸张和布料等的防霉剂。百菌清全球的需求总量约为2万吨(原药)。而同行业的产能已超过3万吨,其中主要的生产企业是先正达,其产能为9,000吨;国内企业目前的产能也已达到了2.5万吨,而国内的市场需求量仅为3,000吨制剂(折合原药为2,000吨)左右,因而国内企业的产能主要还是依靠出口来释放。2011年全年总出口量约1.35万吨,其中原药占80%,在1.1万吨左右,制剂不足3,000吨。201217月,百菌清出口量为约为9,000吨,其中原药为6,000多吨,制剂仅为2,000多吨(折百)。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20121-10月累计产量8651.26 吨(折百量),累计销售7965.99吨。

 2010年中期,大的百菌清生产企业只有3家,分别为江苏新河农用化工有限公司、江阴苏利化学有限公司和山东大成农药股份有限公司,非法生产企业较多。

2011年开始,百菌清的价格竞争比较激烈,价格一路走低,主要原因是,国内一些非法企业在用小装置进行生产,导致一是把价格拉下来,二是市场上出现了非法竞争。但要生产好的百菌清,需要有连续化装置,才能取得稳定的产量和质量。 由于百菌清的原材料受石油价格的影响很大,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百菌清的价格在下滑,目前稳定在2.6万元左右。但同时也有有利因素,当前国内百菌清扩产的趋势得到控制,预计价格将会上涨,市场将走出低迷态势。

 

百草枯起死回生 

百草枯是快速触杀型灭生性的联吡啶类除草剂,由于其杀草谱广、起效速度快、使用方便、不杀根、能保持水土以及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100多种作物上得以应用,其全球用量仅次于草甘膦,是第二大除草剂,1962年在英国首先上市,1978年引入我国,已在全球服务了整整50年。百草枯2011年全球销售额达到6.4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9.4%。中国以超过5.6万吨的产能、近4万吨的产量代表了全球百草枯产能和产量80%的份额,成为全世界百草枯生产和使用第一大国。

百草枯的滥用、误服,尤其是百草枯中毒后的无法医治成为百草枯的喀硫斯之踵 世界上许多组织和国家对禁用和限用百草枯的呼声越来越高。1983年在瑞典首次禁止使用百草枯以来,先后在芬兰、丹麦。美国等23个国家限制或禁止使用,欧盟2007年停止使用,中美洲地区也逐步加强对该产品的关注。20113月,非洲国家布基纳法索提议将200g/L百草枯液体制剂列入《鹿特丹公约》附件3,此事件进一步引发了各国对百草枯产品的担忧。而《鹿特丹公约》组织将对百草枯水剂极度危险制剂的身份进行定位,这将对百草枯出口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今年4月,农业部、工信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第1745号公告,为百草枯水剂撤销登记、停止生产和使用列出了时间表。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组织10家百草枯主要生产企业于2011616日成立了百草枯社会责任关怀工作组,募得1000多万资金开展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工作组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结果。工作组在汇报工作时说:在过去近两年的工作中,我们组成了医生队伍,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生产了活性炭,通过我们的医生组织,将活性炭分发下去,从而使得误服百草枯后的获救率显著提升。另外,我们还进行安全农药的培训,制作了百草枯中国(网站,通过我们大量的工作,让政府部门对我们有了信心。

1745号公告发布后,百草枯行业加紧研发新剂型,并将社会责任关怀贯彻到研发工作中,从而使得百草枯能继续为农业生产服务。最近,山东绿霸已经获得50%百草枯可溶粒剂的临时登记。在税则问题上,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和百草枯工作组共同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和海关总署达成一致意见,从2012813日起所有百草枯母液将按照第38章的商品编码执行出口申报。最后,先正达的区总监表达了百草枯工作组的一个意愿:希望我们的行业通过社会责任关怀,能在社会中建立一个正面的形象。只有加强社会责任关怀,才能强化我们的经营许可。希望这个模式在农药行业中能全面推广。” 

到目前为止,除工作组发起单位先正达、红太阳绿霸科信永农丰兴农、宝丰泰禾仙隆十家企业外,已有大量百草枯制剂企业申请加入百草枯工作组,如国内生产量、销售较大的济南天邦、诺普信股份海济南天邦、诺普信股份海 济南天邦、诺普信股份海 利尔集团、天津华宇山东滨农大光明瑞德丰等,利尔集团、天津华宇、山东滨农、大光明、瑞德丰等,百草枯工作组成员企业百草枯制剂销售已经占全国销售量90%以上。

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今年前十个月百草枯母药每月产量都在3000吨上下波动,总产量32234.59吨,与2011年同期产量基本持平。从今年和去年各月销售走势图来看,并无明显变化。上半年整体销售好于下半年。前10个月百草枯价格呈现一路上涨的趋势,十月份价格已经达4.7万元/吨(折百价)。

 

结语

在我国登记的600多个原药产品中,真正在农药产量、销售额、出口量上都占有很大份额的产品只有几十个,这些品种构成了我国农药工业的基础。它们的市场表现成为我国农药行业运行情况的风向标。我国农药行业也只有在过去发展60年建立起来的基础上,扎扎实实下功夫,解决历史遗留和发展过程中的难题,进行转型升级,才能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由农药大国向农药强国的转变。

【纠错】 【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