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理性看待外企

2013-12-27 来源:191农资人 作者:不详 【字体:

一直以来,国人对外企(以孟山都、先正达和拜耳为代表的六大跨国农化巨头)总是抱着异样的眼光,各种姿态和看法都有,评价各异。

有崇洋媚外的,认为老外的东西就是比国产的强;有排斥拒绝的,认为其产品价格高昂、性价比极不合理;有义正言辞的,认为国货当自强、国人当自省;有灰心丧气的,认为外企的大势扩张可能会导致国产农药产业未来全军覆没。

外企的进入

总的来说,外企的进入,给中国带来了双重后果。首先,给农民带来了欢喜和忧虑,喜的是带来了高效低毒产品,忧的是用药成本迅速提升。其次,对中国农业来说,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既有机遇,也有冲击。

我们清楚,六大外企已经占领全球80%以上的农药销售市场份额,并且把中国看作其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也是节节攀升,增长势头非常凶猛,特别是在高端产品市场方面,如近年来四大天王在水稻市场的逐步蚕食,几乎垄断了水稻杀虫剂的高端用药市场。 

外企的进入,无疑给中国农化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进口农药大举杀入中国市场,大幅挤压了国内企业本不乐观的市场和利润空间,其诸多的竞争优势短期内让国内企业难以喘气,甚至淘汰了不少国内中小企业。

为外企打洋工,是目前我国部分农化企业与外企关系的真实写照,外企通常利用核心技术控制国内企业,使得为数不少的国内企业成为其廉价的原料供应商和加工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药原药出口国),这其中包括一些我们所熟知的大品牌和大厂家,而留给国内企业的利润却实在少得可怜,并让中国企业承担了高昂的环保成本和舆论压力。 

但是又不可否认,外企的进入,也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植保技术,给农民带来了优秀的产品和服务,给业内人士带来了冲击和危机感,甚至把中国农资市场带进了血腥的竞争和厮杀环境中,狼真的来了,很多人如此感叹。 

外企一直致力于提供专业作物解决方案,落到实处地解决方案,除了提供产品和技术指导(特别强调防治时期和施药技术),更重要的是协助农民减少用工投入,降低使用农化产品的风险。在中国市场,其产品的持效期和安全性方面在农民心中都留下不错的口碑。

客观地讲,外企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落后的植保现状,影响了一大批中国农民的用药习惯和用药水平,也深深的刺激了中国农资行业的众多农资人。

我们并不惧怕公平的竞争,竞争使国内企业迫切考虑生存和发展,竞争使国内企业保持危机和忧患意识,竞争使国内企业真正考虑如何生存和强大起来。

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作为被改变的一方,短期内的阵痛是难免的。

用药理念的改变 

有一点我想特别提出来。

随着外企的进入,和对中国市场猛力的攻势,优秀的专利化合物,铺天盖地的宣传,专业的推广服务,和各级植保部门、农技推广中心的密切合作,所有这一切日复一日的工作,再加上中国本身的改革开放、国内农化企业的努力和进步,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我国农药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的用药比例趋向合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占我国农药产量的比例分别为22.9%4.1%46.4%),低毒、安全、高效新品种农药的使用越来越多,农民的用药理念确实发生了改变,提高了用药水平,从而间接影响了国内企业以及业内人士。

当然,这个功劳肯定不能全部算到外企头上,但是不可否认,外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比如,因为外企产品的大势进入,我们很容易注意到一个产品现状:具有增产功能、提高作物品质的农资产品越来越多,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是一个全新的用药理念:农药使用由药效导向转向效益导向。

最初级的农药产品是定位打虫治病,一般都是见虫打虫,见病治病;再往上是预防病虫害,提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的植保方针;最后才是追求增产增收,提高作物品质,从而真正的关心产品价值和粮食安全。

这完全打破了早期农民以价格高低来选购农药产品的习惯,也改变了国内企业对产品的定位和操作方式,包括新产品开发和定价策略。很多厂家逐渐意识到:评判产品价格的高与低,取决于投入产出比,取决于使用产品后带来的价值,取决于使用农药带来的产出,假如多投入2/桶水,能够带来施药面积20元的增产增收,那这个产品的价格就不高;假如产品使用后没有什么效果,那即使价格再便宜都还是贵了。

而这之前,国内企业早已陷入血腥的价格战中,一味地比拼价格,产能重复化建设,产品同质化严重,我们往往用低价撬动了市场,却没有带来应有的利润。

施药劳动力成本、误工成本、效益差异成为评价农药的新标尺和新标准,而不再是单纯的价格高低,不再是速效性好、见虫打虫的单一功能产品,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理性看待外企

因为外企做得好,所以学习外企走路的国内企业和同行也特别多。

我们可以借鉴外企走过的历程,汲取其教训和经验,但我不赞成国内企业学习外企的核心优势,实际上,核心优势也是学不来的,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外企因为竞争优势带来的外在现象,如价格高很NB、品牌强很厉害、推广多很强势,这些都是外企已经做好的结果,而不是人家做好的原因和方法,也不是其所谓的核心优势所在。

我们看到的外企品牌力很强,不是因为打造了知名品牌,企业才做好的,而是因为做好了企业,才有了品牌知名度,也不是一开始就具有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练成的,而是建立在技术研发、管理水平、资金实力、营销能力、生产协调等方面的基础上做到的,是积累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做到的,外企比拼的是综合实力,而绝非单一竞争手段和优势。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把国内企业批的一文不值,或者说恨铁不成钢,似乎国内企业都糟糕透顶,和外企简直没法比,比来必去,人家这也好那也强,咱这也差那也不行。事实并非如此,外企在专利化合物方面势如破竹,市场份额逐渐攀升,但国内企业在一些非专利化合物方面也同样是不甘落后,击败了不少外企,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如功夫、甲托、草甘膦等。另外,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即使做的最大的外企,2011年在中国的农药制剂销售额也不过7.7亿元,而国内最大的农药制剂企业销售额为15.3亿元。

很多同行视外企如同洪水猛兽,认为外企的大势扩张可能会导致国产农药产业未来全军覆没,其实外企并不可怕,外企的今天也是在中国市场苦苦经营十几年的结果,是看重中国未来市场而进行的战略投资和精心布局,外企当今的规模也是由无数的兼并和收购形成的。我们也并没有完全输给外企,将来也不一定就会败给外企,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我们有自己的资源和竞争力。最重要的是,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农药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有目共睹,中国农化企业的改变和突破有目共睹。

以中化为例,201110月,中国化工集团出价14.4亿美元收购世界第七大农化企业以色列马克西姆-阿甘公司60%的控股权,成功走向海外市场,并跻身全球农化企业前十强。而我们所熟知的外企(全球前六大农化巨头)无不是通过并购实现快速扩张的,外企能做到的,我们早晚也可以做到。

暂时比外企落后并不可怕,人家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是一个标准的壮汉,而我们才发展十几年、二十几年,我们还是一个十足的少年,两者之间当然会有显著的差距,这是不可扭转的客观事实。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进步,应该看到在竞争的环境下,诸多国内企业的迅速崛起和成长,诸多国内企业的原始积累和发展。

因此,从发展历史和阶段来看,国内企业并不比外企差到哪里去,国外的月亮也并不比国内圆,尽管我们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尽管国内农资市场还并不是完全市场经济。

和外企竞争,我们不能以碰硬,外企的化合物专利优势非常明显,很多人抱有爱国之心,一直喊着叫着要国内企业也加大农药创制投入和研发,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除个别国企外,短期内民营企业有没有这个资金实力?有没有这个积累和沉淀?是走创制还是仿制为生?是否需要量力而行、审时度势?

所以,我们应该正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理性看待外企与国内企业的竞争关系,既不盲目乐观,也不一味排斥;既要看到我们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也要看到国内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当然,我国农药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相关方面应该加大对国内农药产业的扶植,鼓励企业间并购;国内企业需要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和发展速度,也应加强技术和研发投入(目前仅有少数国内农药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销售额的1%-2%),加强研发队伍建设,重视服务和推广,树立民族品牌,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全面与外企相抗衡。

 

 

【纠错】 【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