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7 | 来源:南通市通州区政府网站 | 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 |
在5月14日的区植保站病虫观察场,随着系统田赤霉病病穗被正确识别计数,国内首个全自动化的病虫智能监测系统在我区试制成功,进入试应用运行阶段。
该系统由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张谷丰研究员开发研制,由区农委已退休的高级农艺师张治担任技术指导,区农委植保科技人员配合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东谷利农科技提供了深度学习模型及网络支持。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病虫监测领域,综合物联网技术、机器学习和智能识别技术实现了小麦赤霉病的自动化监测。
病虫害测报调查是科学防治的基础,长期以来,农作物病虫害调查都依赖于人工调查,不仅费工费力,劳动强度大,而且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国内多家科研院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大量信息技术在病虫监测自动化的探索,但均未取得明显进展。近年来,随着卷积神经网络(CNN)在深度学习上的广泛应用,机器学习和机器视觉技术发展迅猛,为代替人工观测的病虫调查提供了可能,本项研究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结合大数据分析及物联网技术,定时采集多个观测点的病虫害照片,并将其识别为相应的病虫害种类和数据,通过网络上传展示给用户,技术人员无需下地调查,即可获得病虫害发生情况,同时,由于智能监测克服了人工调查的误差,结合标准化科学化的数据分析,也极大的提高了测报准确率。
本系统不仅可用于小麦赤霉病的自动监测,也可用于水稻、油菜等其他作物多种病虫的监测,系统的研制成功也标志着我国病虫害监测从人工调查向自化化监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系统仍在试验完善中。
通州区植保站是全国重点区域植保站,近年来连续获得江苏省十佳植保站称号,智能监测系统的成功试验也表明我区植保站在测报技术应用研究上,走在全国前列。